據中國海關數據統計,2019年我國芯片的進口金額為3040億美元,遠超排名第二的原油進口額。雖然整體芯片進口金額十分龐大,但是較2018年進口額卻減少了80億美元,同比下降2.6%。
根據統計,國產芯片的發展在呈加速態勢。在政策大力推動下,2019年中國芯片自給率達到了30%,而就在近日,中國印發了《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》,明確提出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是信息產業的核心,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力量,中國表示要集全國之力,在5年之后實現芯片70%自給。
中國的目標是要打造一個完整的“芯片-軟件-整機-系統-信息服務”產業鏈協同格局。芯片設計企業的高端產品都要在國內可以完成自產自研,與國內集成電路制造企業形成協作發展模式。制造企業量產技術跟上國際主流水準,關鍵裝備、材料全面實現國產化。
簡單來說,就是芯片材料中國能夠自己造、芯片設備中國能夠自己造、芯片中國也能自己設計、芯片設計工具中國也能自己研發,芯片生產中國也可以自己實現。這樣中國就會擁有一個完整的產業鏈,這樣中國半導體企業就可以對產業鏈進行高效整合,以更低的價格生產更高端的芯片,從而打破歐美制裁,占領國外市場。
以深圳市愛普特微電子研發的110納米32位嵌入式處理器為例子,它主要是應用在變頻加熱、電機控制、電動工具這一類的產品。如果是歐美的話,成本可能要在一美金以上,六七元,我們現在做出來這一顆,在客戶端的話可能就一元多人民幣,成本大幅降低,性能卻絲毫不亞于進口芯片,歐美企業如何能競爭?
早在2014年的時候,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成立,首期募集資金規模達1387億元。基金二期募資于2019年完成,募資2000億,也就是目前中國共募資3387億,對設備制造、芯片設計和材料領域加大投資。
而在近日,國家更是出臺了‘破格’的稅收等扶持政策。制定出臺財稅、投融資、研究開發、進出口、人才、知識產權、市場應用、國際合作八個方面政策措施,政府鼓勵的集成電路線寬小于28納米(含),且經營期在15年以上的集成電路生產企業或項目,第一年至第十年免征企業所得稅。集成電路線寬小于65納米(含),且經營期在15年以上的集成電路生產企業或項目,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企業所得稅,第六年至第10年按照25%的法定稅率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。
可以說,目前中國正在集結全國之力打造半導體產業鏈,而且其實在國家的扶持下,中國半導體企業其實是具有競爭力的,因為目前來說,半導體市場產業規模遠遠不限于5納米,目前主流仍然是28納米,幾百納米的芯片產能仍然相當可觀,而且產值也不低。
以臺積電為例子,2019年第四季度臺積電營收約新臺幣3172.4億元,按制程工藝分,7納米制程出貨占臺積電2019年第四季晶圓銷售金額的35%;10納米制程出貨占全季晶圓銷售金額的1%;16納米制程出貨占全季晶圓銷售金額的20%。
像格芯、意法半導體、以及三星、英特爾,14納米以上也是占很大比例的。通過搶奪這些半導體企業市場,中國半導體企業也可以獲取充足的利潤,從而推動中國半導體企業良性發展,從而進行技術升級。
我們必須要看到,國產的設備和高制程的制造(28納米以上)已經初步形成了完整、獨立的國產體系(進口光刻機的保有量很大),而且在中低端芯片上戰斗力十分旺盛。而且一步一步向高端芯片攀升。所以中國半導體產業可以先吞噬中低端市場,再一步步向高端市場進發
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,但是我們也要鼓足干勁,向著勝利前進!。
而芯片的所有檢測都離不開試驗機,相信未來5年是試驗機發展的最佳時機。
中國科學儀器的創新首先來自于科研領域,然后逐步向各個領域擴展。國家在環境監測、軍工領域等均有特殊的準入制度,并早已明確表...
近日,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與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公告,公布了2020年度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獲獎名單,其中多個獎項涉及...
第十八屆中國國際科學儀器及實驗室裝備展覽會(CISILE2020)將于2020年12月8-10日在北京·國家會議中心召開...